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采展示
从历代民本思想中汲取力量
来源: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时间:2020-09-15作者:胡海山

   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让我们翻开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和《习近平用典》敬民篇及《三十讲》,就可以从历代民本思想实践活动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现兹录如下,以飨读者。

  我国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西周太师姜尚。他说:“庶民者,国之本”“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在姜尚看来,人为国本,能否“得人”“得心”关系到国家存亡。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丘也很重视民本思想。他强调“天道远,人道迩”“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提倡“爱民”、“养民”、“惠民”、“裕民”等等。就是说,人是最根本的,在人的管理上,必须施以“仁”“爱”。

  战国中期思想家孟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其民者失天下”。就是说民为天下本,只有“得民”“得心”者才能得天下。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人视水见影,视民知治不”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以民情为镜”,多照照群众这面镜子,多比比群众这把尺子,才能真正回答好“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春秋】《管子》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句话,正道出民心与执政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始终顺应人心,把“人民”二字铭记在心上。

  【战国】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不之乐而乐”,正是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战国至秦】《晏子春秋》:“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阐释了为官者应尽的职责。为官者的正己爱民,从来都是一种备受推崇的为官风范。而残民以逞的行为,从来都是受到世人反对和抨击的。现在用来比喻,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

  【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说的是,怎样才能得到大的房屋千万间,来庇护天下的穷苦士人,使他们皆大欢喜,即使暴风雨再来,这些房屋也都像山一样安稳不动,从而表达了诗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崇高理想。

  【北宋】苏辙《上皇帝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便是清除百姓的祸害, 如去除自己的心病一样。意在让皇帝推己及人,与民同忧,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同时把百姓疾苦提升到“腹心之疾”的高度,说明“去民之患”刻不容缓,不可稍懈。

  【明】张居正说:“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其意为,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体察他们的疾苦。

  【清】郑燮(号板桥)的一首题画诗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表面咏竹,暗喻民间疾苦,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

  【清】经济学家万斯大“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说的是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再小也要推行。于民有害的事情, 再小也必须革除。如井冈山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个红薯,成为凝聚人心的关键。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利民之事、去厉民之病。

  翻开99年来的奋斗史,正因党旗上始终镌刻“人民”二字,我们党才获得了深厚的土壤与不竭的动力。从推出淮海战役胜利的手推车,到白山黑水间“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激情;从“大包干”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到“汶川一代”“鸟巢一代”展现的公民意识,人民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动力之本和智慧之源。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 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半条被子可以彰显出共产党人的本色。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的事迹。谷文昌同志在东山县工作15年,带领全县人民拼搏奋战,植树造林、治理风沙、修建水库,把荒芜的东山岛变成富饶的粮仓,使群众摆脱了世代逃荒要饭的苦日子。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都是“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并相沿成习,以此表达他们对老书记的敬重和怀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太行山区到乌蒙山区,从零下几十度到海拔数千米,从“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贫地区,听民声、察民情、思对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模范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治国有常, 而利民为本”。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如果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