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直动态
人民日报:将军的嘱托 红安的承诺
来源:市老干局发布时间:2011-11-14 作者:

肩标题】这里,走出了共和国的223位将军;这里,党委、政府为改变贫穷面貌一届接一届举行着接力赛———
【标题】将军的嘱托红安的承诺(经典中国⑾)
【副标题】
【日期】2004.08.02
【版次】第一版
【版名】要闻
【作者】 郝同前;杜若原
【主要内容】
  本报记者 杜若原

编者的话
巍巍大别山在鄂东大地上伸出挺拔的一翼,走上高高的天台山,目光越过道道沟壑,可以远眺长江自西而东奔向远方。就在这大山与大江间的缓冲地带上,有一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红安。
今天的红安正在逐渐脱贫,迈出了走向小康社会的第一步。奔向富裕文明的生活,是红安人民正在进行的新长征。告慰先烈,回报人民,这是大别山对将军县的深沉嘱托。

1927年11月,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湖北黄安(1952年后改为红安)、麻城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建立了鄂豫皖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和第一支革命军队。从此,这里成了中国革命的又一个摇篮。当年,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里,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4名红军英烈中就有一名红安籍人。40万人口的红安,先后有14万名英烈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超过2万名。这里走出了223名共和国将军,红安因此又以“将军县”闻名于世。
7月下旬,记者来到红安,被又一个与将军有关的故事打动:程平东,红安将门之子,2000年退休后,来到故乡红安父亲当年投身革命而辞别的茅草老屋前,立志要为交通闭塞的乡亲修一座桥。去年4月,长140米的石拱桥终于通车了。站在桥头,程平东告诉记者,这座桥承载了我们家父子两代人的心愿。11年前,年迈的父亲返乡,没想到回家之路仍被河水阻隔。老将军嘱托大儿子程平东:你要代我造座桥,造福父老乡亲。
这样的故事,红安人可以讲出一串串。1981年,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将军,回到久别的红安县新集镇。当他走进当年借了军粮的乡亲家时,面对身着补丁衣服的乡亲们深感愧疚。韩将军寝食不安,连夜命令从兰州军区调拨5万件旧军衣发往红安……“早在你们刚知道红军的时候,你们就把最后一碗米,最后一尺布,最小的儿子奉献给了革命。你们有权利过上好日子!”韩先楚将军面对乡亲们的这番肺腑之言,不仅仅是一位战士对父老乡亲的承诺,更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承诺!
方和明,早年以讨饭为生的放牛娃。为了过上有饭吃的生活,毅然参加了“黄麻起义”,历经长征,从枪林弹雨里冲闯过,放牛娃成长为红军团长。革命胜利后,满可以过上舒适生活的方和明,放弃了小车洋楼。红军团长解甲归田,回到乡亲们身边开渠犁田,直到生命的终点,他长眠在红安的土地上。
从红安走出来的将士始终保存的那份对乡土、对人民的挚爱与忠诚,是这片红色土地上宝贵的财富。今天,为了红安人民的富裕,这块红色土地上的人民正在向贫穷开战。
红安多山,土地瘠薄,干旱更是一道阻碍人民过上丰衣足食日子的恶魔。而今天的红安县委、县政府从改善农田水利入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大修水库。目前,红安已建成水库114座,其中蓄水量一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两座,从而改变了红安十年九旱的历史,农村生产和农民用水条件明显改善。
今天,红安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有6.12万人纯收入在625元以下,占农村人口的11%。红安县委书记张鹤桥说,这些年来,红安县的扶贫工作,就像一场艰难的接力赛,党委、政府以坚定的决心一届接着一届干。
红安农村有种植花生的传统,但由于品种差、产量低,花生还没有为红安农村带来多大的实惠。为把花生做成红土地的优势产业,红安县全面引进了地膜花生。七里坪镇,当年鄂豫皖边区政府所在地,今天成了高产优质花生的示范基地。目前全镇种植地膜花生4.6万亩,花生年产值接近5000万元。除了花生,红安的优质板栗、蔬菜初具规模,构成了红安农业的鲜明特色,成为老区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