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团风,生机盎然,乡村美景,目不胜收。
牛车河,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名字,令全县、全市、全国各地游客蜂拥而至。自五月一日以来,整个景区车如流,人如潮。
五月十三日,市老年大学民间文化学会几名文艺爱好者欣然挤进了如织的人流,在此举办“诗画美丽乡村”笔会。应邀前来的有著名军旅作家,记者,北京原火箭军报社常务副社长、执行主编欧阳时高,另有著名诗人、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诗歌》执行主编谢克强以及省直机关几名厅局级文艺爱好者。13日清晨,从武汉出发,在市文联原主席、一级剧作家熊文祥及民间文化学会工作人员陪同下,一路飞奔,经马槽庙,过上巴河,穿总路咀,直抵目的地牛车河景区。
环绕十多公里的彩虹大道,客人们一路观赏美景,一路感慨万千。他们大多是黄冈团风人,当年为修建牛车河水库,他们的父母兄弟曾经忍着饥饿,肩挑背扛,洒血流汗,有的还献出了生命,是父辈的辛劳,才换来了一汪碧水,满目青葱。
牛车河的历史、人文,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一不激起作家、诗人们的写作激情与兴趣。返程的当天,诗人谢克强就以诗话牛车河为题,写下一组散文诗(附后)。其他同志也都文思泉涌。相信不几天,讴歌牛车河,赞颂美丽乡村的诗文将陆续汇集。 几位文人墨客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库区的红色教育基地,认真观看了革命先烈和老区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英雄事迹。紧接着又参观了百丈岩古民居。
谢克强:团风三章
团风
一个团风站在长江的江岸上,一个团风浸在长江的波浪里;岸上的团风是一座城,水里的团风则是一幅画。
船在晃动,码头在晃动,来来往往的人流在晃动;
郁郁葱葱的街树没有动,树荫下的街道没有动;街道旁窗口闪亮的灯火、广场上夜巡的风在动;
江北公路似一条长藤,挽着初醒的色彩缤纷产业花,结成叶与花的联盟;而秋风吹红了一串串钢结构产业的果,亮晶晶地插在团风的鬓边;
最是跨江的罗霍洲大桥,像团风伸出的一只大手,从过去伸向未来;
这一切的一切,不论是动的还是不动的,它们的倒影都毫无例外浸在江水里,就连不远处团风中学朗朗读书声,也不甘落后赶来,要沾沾江水的灵气!
奔流不息长江流向远方,
但水里的团风却留了下来,随着岸上的团风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子,水里的团风便将团风一天一个样子的一幅幅风景,以纪年的形式装订成册,
留在长江的记忆里……
素描百丈岩村
百丈岩是一块石头,是一块从大地凸起的硕大的石头。
这块石头不仅坚硬,也很辽阔,在石头上有溪水、有树木、有庄稼、有鸟鸣,更多的是一间间黑瓦挨着黑瓦、檐角压着檐角、凸凹起伏有点沧桑而又古朴的民居。
所以百丈岩是一个点,一个坐标点,一个村子的坐标点。
既然村子在石头上,那石头之上的星星是村子的,村子之上的月亮也是村子的,还有那些穿行村子的风和响遍村子的鸡鸣犬吠,自然也是村子的,瞧那屋顶扶摇直上跃上天空的袅袅炊烟当然也是村子的。只不过这炊烟多了一点心思,想借村子的人间烟火彰显一下村子生活的富足与温暖……
至于村头那是谁家的姑娘,从窗口是不是正在窥视古民居里的旧人、旧事、旧故事和传奇,迎着远来的山风在岁月里时沉时浮!
不久前,一个满腹心思的游子,出去闯荡几年后毅然回来了。他说他虽然是百丈岩人,但他的心不是石头。每每夜深人静想起一棚瓜架、几声鸟鸣,半坡庄稼、满山翠绿,所有这些都是他思念的疼呵!
牛车河水库
将旷阔无垠的天空、天空飘浮的白云、飞在蓝天白云间的小鸟拥在怀里;
将起伏叠翠的群山、山间的松风竹影、松风竹影下的村寨拥在怀里;
将山涧的溪流、崖壁的山泉、凌空的雨滴、草叶的露珠拥在怀里;
更把当年修筑水库数万民工的汗水与心血拥在怀里;
水光潋滟的牛车河水库啊!
云在水里,蓝在水里,风也在水里;只见风将云的白与水的蓝轻轻漾动,漾起一条一条曲线,似想告诉我一点什么吗?
是想告诉我,这里原是重重山峦围住的一片田垅;是想告诉我那当年高亢的夯歌与劳动号子早已沉在水库深处;是想告诉我那披星载月的汗和肩扛手推的力筑起一道横空的水库大坝;还是想告诉我这里正在建设供人们休闲度假的山水风景区?!
而今我来,追着湖风,我没有乘舟泛游,而是兴冲冲登上水库大坝。
也许是一个诗人的浪漫吧,在我眼里,这天地之间、山水之间碧波荡漾的牛车河水库,也许只是一滴水;但这一滴水却是这一方土地和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的
生命之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