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栏
黄冈人民抗日烽火从这里燃起
来源:团风县杜皮乡政府退休干部发布时间:2016-07-27 作者:林来春

老干部讲好中国故事,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

 

黄冈人民抗日烽火从这里燃起

林来春(团风县杜皮乡政府退休干部)

 

张家山,位于团风县杜皮乡孙家冲村,主峰群山环拥,崖悬壁峭,鬼斧神工,形似一叶天然屏障,充满了神秘色彩。挺进队“大本营”在山腰的一片山洼,这里三面环山,松竹覆盖,只有一条小河向东流出,好一处藏龙伏虎之地!队部驻扎的独户人家遗址尚存,墙上已嵌碑标明为“团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竹林深处还依稀可见当年挺进队的练兵场和营房地。站在“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遗址”纪念碑旁,环顾周围绵延的群山,漆永怀①老人的回忆从挺进队诞生开始……

“裁缝”进山

“五大队是在龙王山下‘起家’的。”漆老指了指张家山南侧的龙王山。龙王山,因山顶有两口常年水位不变、水质甘甜的“龙眼井”而得名。山南可俯瞰沿江大地,山北有两条山冲,分别为孙家冲和何家冲,红军时期就一直是黄冈地下党和便衣队落脚的地方。“那年春上,孙家冲的张家湾来了位身穿长褂的外地人,腋下夹着剪子和尺,人称‘刘裁缝’,还领着几个‘徒弟’。村民们都晓得,来这一带的‘手艺人’并不都是做手艺的,大都是来为老百姓做好事的。果然,那个‘裁缝’是县委书记,来这里拉队伍抗日。”

是的,“刘裁缝”就是时任黄冈中心县委书记刘西尧同志。为了创建黄冈敌后抗日根据地,黄冈中心县委成立后仅一个多月,就从黄州迁到了张家湾,还从省立六中(今黄冈中学)带来学生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二十余人,把抗日救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把学生救亡运动与农民运动相结合,使黄冈城乡两团抗日火种汇聚在一起。

中心县委进山后,迅速建立和扩大党的基层组织,号召党员带头参加抗日武装,在何家冲的卢福坎开办“鄂东青年训练班”培训抗日骨干,由中心县委成员轮流讲授党的基础知识、游击战术、统一战线等课程,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接着,原红二十八军交通队长张体学奉董必武之命来黄冈任中心县委委员、军事部长,鄂东特委书记方毅也到黄冈领导敌后抗日。至此,组建黄冈敌后抗日武装的时机成熟,人民抗日的烽火即将燎原。

午夜火把

“‘竖枪了!’,‘张家山竖枪了!’。那年深秋的一天深夜,我在睡梦中被阵阵叫喊声惊醒,只见火把一炬接一炬地从我家窗缝外晃过……”。漆老的家就在张家山下的下冲湾,他所讲述的正是黄州沦陷后的次日凌晨,鄂东特委和黄冈中心县委在张家山组织成立抗日挺进队,当地青壮年连夜举火把上山当兵时的情景。

是夜,方毅、刘西尧、张体学召集新老党员和热血青年在张家山的独户人家门前开会,三十余人手持刀枪,高举火把,群情激昂。方毅站在一土包上庄严宣布“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正式成立,张体学任大队长,文祥任政治指导员。霎时,“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抗战到底!”“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的呼喊声在群山间回荡,火把和篝火将张家山照得通红。

这支人民武装迅速成长壮大,在抗日烽火中屡建奇功。在东至浠水、西至新洲、北到麻城的两百里战线上,袭击日军据点,反击鬼子扫荡,截断敌人交通,镇压汉奸走狗,开辟王家坊抗日根据地,大涨了黄冈人民抗日的志气,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仅三个多月,队伍就发展到一千三百余人,武器也“鸟枪换炮”,后成为新四军五师的中坚力量。

坚强靠山

“背后那座山叫‘东山’,山上有座‘东山寺’。那年,‘漆大爷’在寺里‘砍香’、‘发宝’、办学校,结拜好多‘兄弟姐妹’,为五大队提供后勤。”漆老讲起了东山寺支援五大队的故事。

东山在张家山西面,比张家山略高,山脉与张家山相连,形似张家山的“靠山”。山上苍松翠柏,景色秀美;山间溪水淙淙,薄雾轻拂;山腰翠竹参天,浓荫蔽日,据说当年这里的楠竹一个竹节就可以做一只水桶。唐代古刹“东山寺”就掩映在这片竹林之中,寺里可容纳百余名香客食宿,是组织发动群众支援抗日的好场所。

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粉碎国民党顽固派以“汉留”组织争夺抗日基本群众,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排挤、扼制五大队发展的阴谋,鄂东军政委员会决定由我党领导建立和发展“汉留”,成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外围组织。遂派黄冈中心县委委员、区委书记漆先庭在东山寺举行“全华山汉留”开堂,当上“双龙头大爷”。“全华山”打出“团结抗日,争取胜利”的口号,发展会员数万之众,为五大队输送兵员,筹集粮食药品,收捡枪支弹药,提供情报信息,培训医护人员,形成抗日反顽的雄厚群众力量。

共度时艰

“第二年初,五大队总部就转移到那接天山下的芦泗坳去了。”老人指着张家山东北约十里外隐约可见的接天山,说话有些哽咽,似乎还流露着当年的不舍之情。

接天山位于黄冈、麻城两县交界处,山势陡峭,坡高林密,海拔八百余米,西南面为刀削斧砍般的垂直石壁,高一百八十余米。相传此地因偏僻和贫穷而被明代朝廷免征税赋,得名“接天山”。五大队总部迁到接天山后,并没有接上国军这块“天”而幸运,而是接上黄冈老区这片“地”才得以生存壮大。

当时,挺进队虽已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但国民党顽固派始终坚持其“防共”、“限共”、“溶共”政策,不断制造摩擦,以“点验”、“断供”、“换防”等形式刁难五大队,企图拖垮这只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刚到芦泗坳,国民党鄂东游击总指挥部就对五大队人数进行“点验”。为了帮五大队多争取一点给养和装备,黄冈党组织迅速组织老区青年到芦泗坳扛枪站队应对“点验”,动员“应点”青年就地参军,使原本只有七百多人的队伍一下子扩充到一千零七十九人。

那年春节前夕,大雪封山。在山高天冷、路断人稀、物资匮乏的接天山下,五大队官兵生活极度艰难。老区党组织和群众得知后,纷纷将鱼肉、糍粑以及棉衣、棉靴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芦泗坳,不仅帮五大队度过了难关,还让官兵们过了“竖枪”后第一个有年味的春节。直到抗战胜利,这支队伍始终得到黄冈老区人民的倾情相助。

如今,在张家山下建起了黄冈革命烈士陵园,园内设有“鄂东抗日游击五大队纪念馆”。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方毅、王任重、邹家华等为陵园题词题字,张体学、文祥、漆先庭等革命先烈和他们的战友已魂归革命故里,长眠于张家山脉,永远和黄冈这方“英雄土地,伟大人民”②在一起。

凝视着座座挺拔的青山,品味着前辈深情的回忆,仰望着坚实的挺进队纪念碑,紧握着漆老精瘦而有力的双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山、这碑、这老兵……,已巍然矗立在我的心中!

 

注:①漆永怀,1930年生,团风县杜皮乡孙家冲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儿童团,解放战争时期参加支前,抗美援朝时入朝参战;②“英雄土地,伟大人民”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1986413为黄冈革命烈士陵园的亲笔题词;③本文参考资料为《鄂东革命史略》、《漆先庭传》等。